一、設置目的:平埔農村社區的重建基地與開展
埔里東北區眉溪流域的聚落群,包括蜈蚣崙、大湳、守成份、牛睏山等社區,早期主要人口為Kahabu族﹙甲哈撫﹚,這些族人的祖先約在一百七十餘年前從台中縣新社、東勢等地集體遷移到埔里開墾,沿著眉溪兩岸建立聚落,幾代相承發展至今,因地緣和通婚的關係,幾個社區形成緊密的聚落群,隨著人口增加並擴展出牛尾庄等聚落,族裔的互動和人際往來關係密切,俗稱「眉溪四庄番」,由於地處埔里鎮之邊緣地區,百餘年來為外界所忽略,隨著近代埔里鎮市區的商業與觀光發展,眉溪流域的平埔族聚落卻仍處於農村邊陲地區,震災至今,卻也成為鎮公所災後重建綱要計畫遺落的一環。
一年多前,人類學者黃美英遷居平埔村莊,與族裔逐步推動族群文史重建與社區工作,遭逢921震災,各村莊許多百餘年古厝全毀,村人疲於搶救家當,黃美英與族裔及外來專業人士迅速成立「眉溪四庄重建工作站」,協助既有的社區組織,培訓農村志工團隊,共同研擬推動各項重建計畫,期能落實於社區生活中,我們秉持「在地紮根、長期奮鬥」的理念,矢志從廢墟中重整家園。
災後,Kahabu的老厝多已倒塌、夷為平地,因農村經濟困窘,至今有人仍睡帳篷、有的蓋小型的鐵皮屋遮風閉雨,往昔的農村景觀大為改變,平日村人雖仍得為工作和農事忙碌,心情卻是黯淡而沉悶,以往在三合院前喝茶聊天、烤火暢談的閒情逸致已蕩然不存,此情此景,令人感慨良多,因此工作站和族裔提出「Kahabu之家」﹙臨時集會所、重建教室﹚與「文史館、資訊圖書室」的構想,由族裔提供土地,希望能興建一處能讓族人聚會,舉辦重建研習、教學與各項活動,並可展示平埔族生活文物與震災影像,藉以聯繫族人情感、凝聚共識、商議重建計畫、舉辦各項研習教學、培訓人才、傳承族群文化、開展各項重建工作。
三月上旬獲得世界展望會的協助,籌建二處八間組合屋,作為「Kahabu之家」﹙臨時集會所、重建教室﹚﹙位於守城橋畔﹚與「文史館、資訊圖書室」﹙位於牛尾庄﹚。截至目前為止(五月上旬),組合屋主體結構已經完成,目前正進行室內隔間與水電裝配作業。
這二區的組合屋預計將於五月底完工,但是世界展望會提供之組合屋為住宅標準單元,僅協助興建組合屋的建築主體,並無提供室內所需的設備與戶外空間的各項施工,然而守城與牛尾庄的這二處組合屋是以公共使用作為基本構想,因此有關作為臨時集會所、重建教室、文史館及資訊圖書室等內部所需各項基本設備,以及基地整地、排水溝工程、屋頂隔熱設施、以及週邊環境的整理,仍缺乏資源與經費,難以完成相關設備與施工,仍無法正式啟用,急需協尋外界的支援贊助。因此眉溪四庄重建工作站和社區人士提擬本計畫書,懇請貴單位提供支援與經費贊助、協助完成相關的基本設備與戶外施工需求,以利正常啟用並順利推動各項活動。
二、規劃實施地點
﹙一﹚「Kahabu之家」﹙臨時集會所、重建教室﹚選址
選擇之地址是位於守城路段十五號之範圍,此處因位於眉溪北岸,面積約二百餘坪,距離守城橋約五十公尺,守城橋是往來大湳、守城、牛尾社區的主要通路,四周自然景觀優美,鄰近花卉產銷班之建築物,是眉溪流域平埔族活動頻繁之處,從古至今眉溪即是族人捕魚和採集野菜之處,現眉溪河岸和堤防,已成為埔里居民休閒散步的地方,我們希望能在守城路段籌建一處族群活動之所,可供族人聚會、舉辦重建研習營、展售農產花卉,深具族群凝聚、社區重建與產業推廣等效果。
﹙二﹚「文史館、資訊圖書室」選址
牛尾庄位於牛眠山下,地處守城社區與牛眠社區之間。「文史館、圖書資訊教室」位於投七十一線(守城—牛眠)進入牛尾社區道路邊,往上直走可達宗教聖地地藏院。距離牛眠里學區內忠孝國小約1000公尺距離,四周圍植滿檳榔,環境靜謐優雅。災前,守城和牛尾社區即缺乏幼稚園和圖書視聽室,社區學童缺乏讀書空間,災後平埔族村莊的傳統土角厝全都倒塌,學童下課回來,只能四處閒蕩,我們和洪姓地主溝通之後,地主表示願意免費提供五年的建地一百餘坪,籌建四間組合屋,我們希望在此處興建臨時的文史館及資訊圖書室,文史館中可設震災紀念室,展示震災影像及保存搶救的生活文物等,資訊圖書室可提供電腦、書籍等,並安排各項教學活動。
三、空間使用計畫
(一)「Kahabu之家」﹙臨時集會所、重建教室、連絡站等﹚
1. 臨時集會所﹙二間組合屋打通合併使用﹚
- (1) 提供族群聚會、舉辦各項動態展演活動
- (2) 舉辦各項重建講習、研討會
- (3) 社區媽媽教室、聊天室
- (4) 社區組織開會與溝通討論
- (5) 埔里社區大學守城分校課程試辦
- (6) 接待訪客、簡報解說
2. 眉溪四庄重建聯絡站﹙一間組合屋﹚
- (1) 行政事務工作區
- (2) 電腦文書處理室
- (3) 專職工作人員住宿﹙女性﹚
3. 重建規劃室﹙一間組合屋﹚
- (1) 規劃人員工作室
- (2) 資料檔案室
- (3) 專職工作人員住宿﹙男性﹚
4. 戶外空間﹙月桃庭、松柏廊﹚:
5. 工作涼亭:
提供社區居民與協力團隊多人工作討論的戶外空間。
6. 四庄產業棧道:
作為社區居民與訪客認識四庄地景與產業導覽解說的設置。
7.Kahabu民俗植物園:
- 種植Kahabu族裔生活息息相關的民俗植物,作為鄉土與生態教學 之教材。
(二)文史館、資訊圖書室(位於牛尾庄)
1. 鄉土文史館與圖書教室
- (1) 鄉土教學:與忠孝國小結合整理四庄鄉土教材,並推動鄉土教學。
- (2) 靜態展示:Kahabu老照片、生活文物靜態展示。
- (3) 社區教學:結合牛尾庄社區組織,開辦社區教學課程
2. 資訊室
- (1) 文史資料蒐集整理工作與保存
- (2) 網站建置
- (3) 電腦教學
- 3. 四庄重建客棧:提供參與眉溪四庄重建工作的講師與工作人員住宿使用
- (1) 女臥室
- (2) 男臥室
- (3) 聯誼室
- (4) 用餐區
- 4. 檳榔庭與烤火區:社區與工作討論、夜晚烤火談古論今、賞月觀星……
四、空間設備需求:
(一)「Kahabu之家」 |
空間 |
空間用途 |
空間設置需求 |
設備需求 |
1. Kahabu之家 |
研習區、上課區 活動區 |
增設竹屋頂隔熱1式
廁所加裝通風機2座 (30*30公分)
加裝吊扇3座
加開後門1扇
加裝鋁百葉通風口2座 (30*30公分)
|
桌12張120*60公分
椅50張
書櫃高90公分
總長20公尺
白板2張(180*90公分)
|
2.重建聯絡站 |
行政事務工作區 |
增設竹屋頂隔熱1式
廁所加裝通風機1座 (30*30公分)
加裝鋁百葉通風口2座 (30*30公分)
|
桌1張(180*90公分)
椅2張
書櫃高90公分 (總長8公尺)
|
電腦文書處理室 |
桌1張(180*90公分)
椅2張
檔案櫥櫃2座 (180*90公分)
|
工作人員討論區 |
桌1張(180*90公分)
椅6張
|
專職工作人員 住宿空間(女) |
衣櫥1座、床2張 |
3.重建規劃室 |
規劃工作區 |
增設竹屋頂隔熱1式
廁所加裝通風機1座 (30*30公分)
加裝鋁百葉通風口2座 (320*30公分)
|
桌3張(180*90公分)
椅5張
|
資料檔案室 |
櫥櫃4座(180*90公分) |
專職工作人員 住宿空間(男)
|
衣櫥1座、床2張
|
5. 月桃庭、 松柏廊 |
老人休憩聚會 |
碎石級配鋪面 (80平方公尺)
增設竹圍籬 (高70公分長50公尺)
增設老人休憩廊1座 寬180公分長10公尺
增設水源洗手台1座
|
活動看板、
佈告欄2座 (180*90公分)
桌2張(90*50公分)
椅12張
|
6. 工作涼亭 |
多人討論與工作 |
增設竹屋頂1式、
紅磚鋪面50平方公尺
|
桌1座(180*90公分)
椅8張
|
7. 產業棧道 |
四庄產業地景解說與導覽 |
增設棧道平台 (寬120公分總長10公尺)、 紅磚鋪面(20平方公尺)
|
解說牌1座 |
8. Kahabu民俗 植物園 |
Kahabu 民俗植物地景 解說與導覽 |
碎石級配鋪面 (80平方公尺)、 綠化 (80平方公尺)
|
解說牌1座 |
9. 其他 |
0 |
外水1式、水塔1座、外電1式、室外照明8盞、排水管60公尺
|
0 |
(二)文史館、資訊圖書室 |
空間 |
空間用途 |
空間設置需求 |
設備需求 |
1. 圖書教室、 鄉土文史館 |
上課、討論區、 展示區 |
增設竹屋頂隔熱1式、
展示架訂製、
加裝鋁百葉通風口4座 (30*30公分)
|
桌10張(120*60公分)
椅50張
|
2.資訊站 電腦室 |
文史資料整理 |
增設竹屋頂隔熱1式、
加裝天花板上隔音用隔間牆、
廁所加裝通風機1座 (30*30公分)
|
桌2張(180*90公分)
椅4張、書櫃高
(60公分總長10公尺)
|
網站建置區 |
桌1張(180*90公分)、椅2張 |
資料檔案室 |
櫥櫃2座(180*90公分) |
休息區 |
衣櫥1座、床1張 |
3.重建客棧 |
女臥室 |
增設竹屋頂隔熱1式、
加裝天花板上隔音用隔間牆、
廁所加裝通風機1座 (30*30公分)
|
衣櫥1座、床2張 |
男臥室 |
衣櫥1座、床2張 |
聯誼室 |
矮桌1張、椅6張 |
用餐區 |
冰箱1座、餐桌1張、椅6張 |
4.檳榔庭 |
社區居民聚會 |
碎石級配鋪面 (80平方公尺)、
加裝洗手台1座
|
活動看板、
佈告欄2座 (180*90公分)
桌2張(90*50公分)
椅12張
|
5.其他 |
0 |
外水1式、水塔1座、外電1式、室外照明16盞、排水道24公尺、排水管20公尺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