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災區史」的地方建構:族群、身體與創傷

--研究方法與進行步驟--


計畫主持人 傅大為教授
 
研究方法:
  本計畫兩年的研究,其方法,主要係以論述分析、口述史訪談、田野參與觀察等研究方法為主。

進行步驟:

  第一年前三個月,我們需要訓練助理關於埔里災區各方面的認識與瞭解,還有口述史訪談、田野參與的技巧等。同時開始進行921後「地震論述」、「災區醫療」各方面資料的收集(目前我們已經透過網路在收集中)。

  其次半年到九個月,我們助理的主要人力與時間將常駐於埔里,參與黃美英的「眉溪四庄重建工作站」的工作,一方面實際參與重建的工作,一方面作參與觀察、筆記、口述史錄音、並檢討與反省災區重建工作中地方族群等的權力互動關係的發展。同時,除了本計畫的共同主持人黃美英老師會常駐在埔里,隨時指導計畫助理的工作外,本人也將於每個月從新竹赴埔里一次到兩次,進行相關的研討與訪談\分析的工作。關於地震論述,我們除了收集文本與網路資料外,也將對國內學術界的「地震學菁英」進行訪談的工作。至於關於災區醫療的部分,從台中榮總、埔里榮民醫院、埔里基督教醫院、還有其他相關大小醫療機構,乃至偏遠的原住民醫療設施等,我們都要對之進行相關於「災區醫療」的訪談與分析工作,這個工作比較需要長期的時間來進行,所以將持續延續到第二年。

  同時,這個計畫,還有與其他子計畫的交流、互補與溝通,目前暫訂以清大人社院為中心,要把「地方、認同、記憶、創傷」幾方面的主題聯繫起來。這個工作,其實在921後就已逐漸開始運作,目前則希望整合進我們國科會的計畫申請管道中:

 從去年十月開始,本人與廖炳惠、吳泉源等同仁,籌組以清大人社院為中心的「921災後重建研討會議」,前後就舉行了三次左右,其中並與埔里的黃美英、新竹文化協會中的專家教授、還有台北方面的學界關切人士,已經進行了廣泛的討論與交流。去年年底,透過社會所王俊秀教授(集中在推動鹿谷鄉的災後重建)等的推動,在清華的校務會議中,通過成立一個校級的921災後重建委員會,並且得到人社院中如人類學研究所陳祥水所長、社會學研究所宋文里所長、歷史研究所陳華所長等教授與研究生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進一步,由下學期開始,我們會以人社院社會所所開授的「災後重建實務討論」課程為中心(SOC 5962, 由李丁讚、宋文里、張維安、吳泉源、吳介民、傅大為六人共同開授),結合本整合型計畫中廖炳惠、廖朝陽的子計畫,透過這個每星期一次的實務討論會議,進行各種與災區重建、人文社會相關研究的互相溝通與討論。這方面「實務討論」的課程,將會於明年持續開授討論下去,所以待本計畫通過以後,也將扮演各子計畫之間重要的溝通交流與討論的角色。

第二年

 1, 繼續災區重建過程中的地方族群與歷史新建構的紀錄、訪談、參與觀察、乃至介入。在平埔族與原住民的脈絡中,與黃美英災後重建工作站合作,透過撰寫一些埔里社會的文史小冊子、災區重建的各種小故事的撰寫,一方面參與、一方面去瞭解與詮釋這個地方史的新建構過程。

 2, 在地震論述與災區醫療方面,除了繼續我們第一年的工作外,我們也要與其他單位的災區計畫研究,進行溝通與討論,如與「全盟」系統、或是其他基金會等補助的相關研究計畫等,進行交流。同時也與平埔族、原住民等災後重建系統相交流與溝通。

 3, 開始籌備,在本計畫最後三個月的時段內,於埔里地區召開一個關於「災區重建中的在地知識、學術論述、與災區身體」這樣的工作坊 workshop。邀集相關人士、災區工作團體、相關學者等,討論在災區重建中,究竟一方面有甚麼「在地知識」 (local knowledge) 參與了重建與重構的過程,二方面,則是「抽象普遍」的學術\醫療論述,如地震論述與災區醫學等,如何進入災區與各種地方觀點與知識產生互動。第三方面,則是「災區身體」在這些論述、知識、創傷、與激情彼此交錯的過程中,如何被重新塑造,又如何抗拒這些外來的塑造與建構的力量。(*註:此部分的計畫,國科會審核沒有通過,所以目前暫停,沒有規劃。4/June/'01)

 4, 結案報告的撰寫,各方面口述史訪談的 transcription 的整理與累積(災區重建與地方建構、地震論述、災區醫療),工作坊成果的彙集與整理,還有在眉溪四庄災後重建站工作的反省、評估與再出發。

可能遇到的困難與解決途徑
  災區的人文社會研究,相當困難,而且台灣學界熟悉的人士也不多。又災區變化快速,千頭萬緒,也非平常學術界比較靜態的研究模式。如果有災區醫療的型態,那也就有「災區研究」的特殊型態與活動。我們的研究活動,絕不要成為災區人民的負擔與新創傷,而需要對他\她們的重建有所意義。所以,關於災區研究的型態,我們會多多訴諸國際上過去所累積的研究與經驗,另方面,我們則與黃美英在地的工作站密切合作,在她們的「在地人脈」、「日常生活」實踐之中去發展與進行,進而期待在研究與實踐上都有意義可言。
 
 
  • 埔里眉溪四庄重建工作站
  • 通訊地址:埔里鎮守城二巷11號
  • 四庄文化館 電話:049-982140,傳真:049-420448
  • 牛尾重建教室 電話/傳真:049-933451
  • E-mail:hmying@ncnu.edu.tw
  • 網址:puli-village.org.tw (211.75.225.102)
埔里眉溪四庄重建工作站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0 PULI-VILLAGE.OR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