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噶哈巫文教協會眉溪四庄重建工作站

回首頁

活動快訊

活動與課程

第四區社造中心

原鄉呼喚

部落耕耘

部落隨筆

留言板

 

 

聯絡我們

   

 

尋根 從自己土地開始

文/羅紀彥  2003.09.01.


  天才剛亮,一如往常的週末假日,卻有個不一樣的活動正要開始,是

布農族舊社尋根的交流研討會,於潭南部落舉行。布農族是一個活動遷移

力很強的民族,進行著山田燒墾的遊耕生活,尤其在海拔  1、2000公尺以

上的高山中,也只有泰雅族能與其相媲美,又布農族的傳統石板屋及設施

在經年累月中更是能完整保留下來,因此布農族對於高山有著深厚濃密的

情感,我對此有著非常深刻的印象,就於去年,我跟隨著信義鄉五大社群

(巒社群、郡社群、卡社群、丹社群、卓社群)參與布農尋根活動,親身

體驗他們翻山越嶺找尋祖居地的歷程,那時就深深的感受到布農族人腳踏

土地的那份執著、那份感情,這次能招集布農族人來共同分享討論他們對於自己土地的追尋及認同,是別具意義的。


  『山、雲與石板屋』,是這次活動的名稱,我相當喜愛,相信有看過

楊南郡譯注,鹿野忠雄所著作的「山、雲與番人」一書的人一定也很認同

,這個名稱對於整個舊社尋根研討會真是十分適切,鹿野忠雄於黃金年少

時期置身於台灣山野之中,以年輕人特有的纖細感情、靈巧心思與敏銳觀

察力撰寫出一篇篇真誠深刻的山岳探險文章,他對於布農族也有著最深入

的接觸,從這短短幾字中就可以深入淺出的想像著布農族人過往的傳統生

活,是與大自然做一融合、與天與地都有著悠長而深遠的意義。先是潭南

部落的谷明順理事長很客氣的做了開場白,一開始用著不太流暢的國語,

後來改以布農語搭配雙龍部落全文孝先生的語譯,讓他能更流暢的表達出

來,語言是一種非常細緻、牽在生活與感情結構裡面的東西,並不只是溝通工具而已,使用自我語言更能觸及他們的

生活脈絡與細節。全文孝先生是位長久從事布農文化事務的文史工作者,從擔任神職工作以來就持續不斷的收集及推

廣傳統的布農文化,對於尋根工作也是不遺餘力,除了帶領族人進行無數次的探勘及紀錄,更對於部落小孩傳授教育

,也帶領他們探訪老部落,從山林體驗中感受到布農生活的智慧,我也於前陣子到了雙龍部落收集去年度雙龍文史班

的照片及語注,他很生動的向我說明著這些照片的內容,我就回來整理成

簡報作為他們研討會的說明,雙龍部落谷自勇理事長先簡要說明著尋根的

注意事項,部落地圖的了解是必要的,信義鄉的布農分為五大社群,其中

潭南屬卡社群,雙龍屬卡社、巒社、單社三大社群,每個社群都各有不同

的祖居地,全文孝先生配合著簡報說明著,尋根過程中有自山峰峭壁陡直

下來,自湍急的郡大溪涉水而過,自破碎岩石中攀越而上,途中也經過石

板屋遺跡、溫泉、鐘乳石洞,從播放出來的照片中更加深大家對於尋根過

程及祖居地的環境的印象,彷彿可以想像布農祖先悠走於山林間的情景,

而我們也正要依循著他們的腳伐一歩歩往前找尋自我。


  
下午有位政大民族所博士班的鄭安睎老師講解他對於布農舊社的了解

及想法,他是位長久深入研究布農舊社的年輕人,自大學時期就喜好登山

,去年的信義鄉布農舊社尋根我就是與他一起翻山越嶺,聽他說了不少登

山及追尋舊社的經歷,他這次從文物館及舊社尋根兩大主題說起,布農文

化是需要有一套完整且縝密的方式來做妥善保存維護,如何配合著制度以

及部落現況來做衡量是值得做進一步審思的。布農舊社的維護及復原問題

也是族人所關注的,又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土地要如何自己做管理,從安

睎老師的講解中,讓我理解到尋根的多元意涵,不光只是找尋祖居地,更

是找回布農的精神文化,找回屬於自我的意識。之後的討論中,一位建築

系學生提及到應當重視到布農族部落及聚落的意義,尤其布農族往往是家屋分散的情況,世族關係與狩獵意義也是維

繫布農文化相當重要的一環,尤其從山林生活過程中更能深刻獲取知能。豐丘部落的社造員全慈祐也對此回應,他認

為外人常常以既有思考來看待原住民,然而原住民又要如何面對自己的問題、布農族山上的土地如何表明及管理,有

心於原住民事務者也應當與部落對話,許多族人的價值觀也在慢慢發酵及改變當中。這讓我感受到一個外地人與一個

在地族人看待事物的角度及觀感都會有所差異,如何的來讓彼此做完善及有效的交流溝通,我想這也是這次交流研討

會的一大發揮空間。

 
  晚上雙龍部落及豐丘部落放映紀錄片,動態的影像紀錄更能帶起大家

的興致,雙龍部落從很早開始就從小對學生進行傳統技藝及尋根活動的教

育傳授,看著片中的布農小孩唱起傳統歌謠,不用歌詞就能夠唱出和諧悠

揚的合聲,部落長老帶領著小孩認識傳統習俗及解說,讓這些小孩自小就

能有濃厚的布農情感深植其中;另外也有去年度雙龍文史班的尋根紀錄,

有位長久寄居外地的族人,雖然自己有著100多公斤的發福體態,仍舊一

歩歩的走完尋根路程,雖然相當辛苦勞累,卻激發出他深藏已久的鄉愁,

娓娓道來他最深刻而直接的感受,也盼望更多的年輕族人也能來親身體驗

一下。豐丘部落的社造員全慈祐與他哥哥也一同合作,以既有的專業技能

配上他們原生的布農情感,從影片中層層疊疊的高山景觀,老鷹於高山與天空間自在翱翔著,不管是白天閃耀的陽光

或是黑夜昏暗的月光都使這片山林擁有一股奧秘及悠遠,也帶給我對這些山嶺無比的憧憬及想像,當鏡頭帶到他們尋

根的歷程,從三分所下到郡大溪底再往上爬去,這段我親身體驗的路程,又再一次漂浮在我腦海中,依舊是那樣鮮明

、那樣的令人感動,還記得那時和我同行的布農長老們,他們平常看來衰老微弱,但在山林之中卻是充滿了熱情與生

命力,片中一位老婦人即使換過人工關節,依舊要走這趟長遠而崎嶇的路程,這對她來說不只是一段路程,而是一整

段深遠的生命路程,看到這裡我真是莫名感動,這是他們對生命及土地的長遠尋覓啊,要是一個人斷了自己的根,就

好像是一個人沒了空氣、沒了呼吸一般,他們與這些山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不可分離也無法捨棄。

 
 
 不管是從這次的活動、從親身經歷的尋根過程、或是從文章著作中,

那種與布農族人共處及在山林中喘息的感覺,深深映入我心房,當初這些

布農人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過著他們的生活,雖然在時代的演進中,過

於偏遠的地方對於生活及各方面有著難以存續的堪慮,然而回到他們生長

的地方卻是這些長者所期盼的,因為這就是屬於他們生命的所在,他們自

小踏在腳底的就是這塊土地,所孕育而生的濃厚情感當然是無可磨滅的,

就如同我回到自己出生的鄉下一樣,他們對山的崇敬、對所踏這塊土地的

感動,我是感同身受的。不過在潭南部落中,一個震災過後引人注目的新

穎建築-潭南國小,帶給我一種矛盾錯亂的感受,最初的活動場地安排,

裡頭村民並沒有考慮到小學場地就直接選取活動中心,在前一天的場地佈置中,我到了哪裡的學校查看,赫然發現學

校門口竟用鋼管圍籬封阻著,學校裡頭一個人影也沒有,只有幾個好奇的外地人在裡頭閒晃著,部落的小孩呢,他們

還是在教會旁的空地打球活動著,應當是小孩活動空間的小學一點人影也沒有,有著強烈建築美學色彩的鋼骨建築寂

寞的佇立著,好像是村子裡的另一個世界,問了村中社造員,他們對於學校並無什麼深刻感受,倒是許多外地人士相

當讚賞喜愛這棟建築,卻似乎和他們的生活無法互動融入。我相信當時建築師一定和當地居民有過多次的溝通了解,

萬萬想不到的是完成過後的使用方式及空間規劃是否與長久在這塊土地生長的布農族人有著生活及習性上的違逆,很

希望學校是開放多元性的,而不單單作為一個教育場所,應當是維繫所有布農族人的精神象徵,這是他們的土地、他

們的空間、他們的生活環境,已在日據時代經歷過一段被迫遷移的過程,他們不能再被分離而破碎,盼望每一個人都

能體會到他們對人、對生活、對生命的那份深厚根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