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噶哈巫文教協會眉溪四庄重建工作站

回首頁

活動快訊

活動與課程

第四區社造中心

原鄉呼喚

部落耕耘

部落隨筆

留言板

 

 

聯絡我們

   

 

原住民部落營造的省思

文/黃美英 圖/陳永龍  2003.09.30.


  全球資本主義的政經與高科技趨勢中,城鄉貧富差距已無從評估,

偏遠山區的一些部落,在台灣地圖找不到名稱,山區民族悠遠的歷史文

化彷若孤絕的鷹影,消逝於黃昏的山巔雲彩,夜空的星子與月光,依然

映照著部落的貧瘠與殘破。

 

  人類自恃文明科技與知識經濟的優越進步,但在都會招牌林立的亮

麗燈光背後,卻已難掩二十一世紀黑死病( SARS  )的快速入侵,當人

類競享繁華與財富之果,同時也耗盡心力、甚至販售靈魂。然而,半世

紀的繁榮已然過盡,二十一世紀初期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大地復甦的春

天仍未到來…。

 

  鄉村與山區人口的大量回流,顯示失業率的攀升,長期徘徊在都市

邊緣的原住民勞工,大多折翼歸返部落。當失業返鄉,借酒澆愁之餘,

只好去種菜、捕魚,免於飢餓,免於在都會的生活窘困,也許這樣反能

峰迴路轉,回歸大自然、過簡樸生活,成了一種正確的選擇。

 

  對於缺乏資本、交通及資訊不便、各項資源不足的偏遠部落,將永

遠無法和大社會競逐權勢財富的遊戲,僅剩的山林、土地與家園,成了

原住民唯一的「復興基地」,部落是原住民最後的歸宿,土地是原住民

最後的依據。原住民面臨的生存課題,是如何在祖先遺留的土地上重新

出發,重新學習山林的智慧,體驗大自然賦予的生命力量,重新思考文

化的傳承與部落產業的開創,這也是部落營造迥異於漢人社會的基本命

題。 

 

  多年來,政府、學者專家及民間社團推動「社區總體營造」,主要

 的論述和實務經驗大多不是來自原住民本身,在提倡「文化產業」和

「休閒旅遊」為號召的營造主題影響下,過去的部落營造重點,大多是

以祭典歌舞活動的文化表徵,或是觀光旅遊的推動,或是有形的「綠美

化」或「入口意象」等硬體設施,但這些營造工作,卻難以根本解決原

住民社會長期面臨的結構性困境,包括文化斷層、教育落差、土地流失

、經濟依賴、乃至部落組織的解體等。

 

  九二一大地震與數度颱風、山崩、土石流的侵襲,路毀橋斷、山園

流失,部落農業生計更形困頓,無數家屋仍無力重建,以公部門有限的

補助經費,短短一、二年間,其實難以振衰起蔽。然而,今日重建區進

行的部落營造究竟有何深沉意義?社造中心能扛起怎樣的重責?

 

  原住民社造中心的重要任務,首先便需能深入瞭解各部落之狀況與

需求,落實在地聯繫與協力的機制,發揮有效的行動力,達成協助各社

造點自立自強的目標。再者,各族之間有其歷史淵源與地緣關係,因此

也需掌握各部落之間的關聯性,其及面臨的處境與未來之整體發展方向

,才能落實由單一社造點的協助,到部落相關議題的交流,以及族群互

助關係的建立,乃至研擬推動整體原住民族的共同願景。

 

  這兩年,文建會大力推動的社區營造方案,我們從各部落的提案計

畫中,看到不同於漢人社區的主題,綜觀原住民的計畫項目,主要目的

是在凝聚部落意識、找回失落已久的族群尊嚴,為部落爭取文化權、培

植部落人才與永續經營的能力。

 

  我們大致可歸納以下重要方向和意涵:

 

一、族群認同和區域連線:

    例如大安溪、大甲溪流域的泰雅族部落連線,南投縣仁愛鄉賽

  德克部落的交流、信義鄉布農部落的結盟與部落議題討論等。

 

二、文化傳承與舊社尋根:

    許多部落透過母語教學、古調傳唱、手工藝學習,充分展現對

  族群文化的認同與傳承的關切。更值得重視的是,布農族的舊社尋

  根、萬大群的正名呼籲與舊社探源,以及泰雅族發祥地瑞岩部落的

  保衛戰,都顯示各族對傳統領域的強烈情感認同。

 

三、同族情義與整體發展:

    處於人口少數及經濟劣勢的原住民族,深知必須相互照顧與團

  結一體,因此原住民所認知的「總體營造」,並非只是單一部落的

  硬體設施和發展,眾所關心的是整族的共同命運,是族群文化傳承

  與區域經濟的振興。91年度大甲溪谷關附近的三個泰雅族部落,松

  鶴部落主動退讓,將甄選社造點的良機讓給鄰近兩個長期缺乏資源

  的哈崙台和裡冷部落,這樣的同族情義與部落盟友的建立,值得自

  顧發展的漢人社區學習。

 

  我們認為,對於人口少數及文化特殊的原住民族,政府單位的政策

與推動方針,應建立在族群整體發展的考量上,儘求資源的公平性,顧

及區域發展的前瞻性,更需重視各族的重要文化資產和傳統領域的維護

,以及各項人才的長期培育。

 

  如何讓台灣的社造更具多元意涵、更貼切這塊土地的族群與文化,

唯有回歸原點、回歸文化源頭、重溯台灣歷史的軌跡、培育更多在地紮

根的人才、振興區域經濟發展,而非僅以單一部落的輔導與補助為主,

如此未來社造之路才可能更落實、更宏觀!

山的呼喚 

有如嶙峋山岩般的生命

部落背後的隱憂

高山溪流是原住民生活泉源

原住民搭設的橋

生活本色

孩子,讓我們向山林學習

原住民孩子與土地植物一起成長

潭南部落舉辦舊社尋根活動


TOP